南方有煲汤习惯,一直认为喝汤最有营养。为了孩子健康,母亲会在给孩子添加辅食时不厌其烦地给孩子煲鱼汤、鸡汤、鸭汤、肉汤……以为汤里加了鸡,加了药材如淮山、桂圆、芡实等,还煲了2-3个小时,汤就非常有营养了。其实,90%的营养还在肉渣里。要孩子获得营养,还要把肉吃了。假如孩子只喝汤、不吃肉就等于“丢了西瓜拣了芝麻”,把绝大多数营养素都丢失了。 要了解,煲汤时水温升高,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遇热后发生蛋白质变性,就凝固在肉里,真的能溶到汤中的是少量蛋白质。有一句俗话叫“肉烂在锅里”。假如孩子能连汤带肉一块吃,煲汤不失为一种给孩子做辅食的办法。但孩子胃容量较小,假如很多喝汤就会干扰其他食物的摄入。因此,期望让孩子通过喝汤获得这类动物性食物中的绝大多数蛋白质并没在汤里。 另外,煲汤也要讲究办法。在用动物性食物做材料时,凉水下锅,水开后改成微火,长期地炖汤,之后加盐等都是防止蛋白质过早凝固在肉里,让汤营养尽量丰富的有效手段。 煲汤别超越一个半小时 不少母亲给孩子煲汤喝,小火一煲就是一整天,觉得如此食物的营养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其实,这一做法并无科学依据。研究证明,煲汤时间适度加长确实能够帮助营养释放和吸收,但过长就会对营养价值导致肯定的破坏了。 通常来讲,煲汤的材料以肉类等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为主。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为氨基酸类,假如加热时间过长,氨基酸遭到破坏,营养反而减少,同时还会使菜肴失去应有些鲜味。另外,食物中的维生素假如加热时间过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维生素C,遇热极易被破坏,煮20分钟后几乎所剩无几。所以,长期煲汤后,虽然看起来汤非常浓,其实伴随汤中水分蒸发,也带走了丰富营养的精华。 那样,煲汤到底多久做合适呢? 同济大学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的专家曾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选取了3种有代表性的用来煲汤的食物:蹄膀、草鸡和老鸭。经过测试发现:蹄膀汤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半小时后渐渐升高,蛋白质加热1.5小时、脂肪加热45分钟可达最大值;鸡肉和鸭肉汤中的蛋白质在加热1小时后含量基本不变,脂肪含量在加热45分钟时升至最高。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平均加热1—1.5小时,这3种食物所煲出的汤营养成分达到最高,此后渐渐减少。 对于一般肉类来讲,都可以遵循以上的原则。但也有的食物,煲汤的时间需要更短。譬如鱼汤,鱼肉比较细嫩,煲汤时间不适合过长,只须汤烧到发白就能了,再继续炖不但营养会被破坏,鱼肉也会变老、变粗,口味不佳。还有的人喜欢在汤里放人参等滋补药材,因为参类含有人参皂甙,煮的过久就会分解,失去补益价值,所以这样的情况下,煲汤的最好时间是40分钟。最后,假如汤里要放蔬菜,需要等汤煲好将来随放随吃,以降低维生素损失.